9 月 10 日凌晨,蘋果召開秋季新品發布會,正式推出 iPhone 17 系列。作為蘋果年度旗艦,iPhone 17 系列首次實現 120Hz 高刷全系覆蓋,同時通過 A19 Pro 芯片、衛星通信 2.0 等技術突破,重構智能手機體驗標準。其預售量而更是達到了去年的10倍。
而面對這樣的情況,國內手機廠商也紛紛行動起來,手機廠商小米更是放出小米17將在10月份發售消息正面迎戰蘋果17。

一、國產手機與蘋果競爭格局
國產手機與蘋果競爭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國產品牌在折疊屏、快充技術、影像硬件等方面確實取得了長足進步,甚至局部領先。
IDC 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國內手機市場,華為的份額已占 18.1%,出貨量達到 1220 萬臺,同期的蘋果只有 13.9%,排在華為、vivo、OPPO 和小米之后。

在高端折疊屏手機市場,蘋果一直未予涉獵,而國產廠商持續加碼,通過在鉸鏈、屏幕、全形態、整機輕薄、軟件交互生態等核心領域的深耕,不斷提升用戶使用體驗感,引領折疊屏行業進入 “形態創新與生態破壁” 的新階段。
但另一方面,蘋果憑借其品牌壁壘、生態粘性和精準產品策略,在高端市場保持了強勁勢頭。用戶用錢包投票的選擇背后,是對綜合體驗、品牌溢價和保值率的綜合考量。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國產儀器與國際品牌的競爭格局。長期以來,全球高端測試測量儀器儀表市場由國際巨頭主導。
二、國產儀器與國際品牌競爭格局
國產測試儀器與國際品牌的競爭,正在重現國產手機與蘋果的競爭軌跡,但又有其獨特節奏。
以數字示波器這一基礎測量儀器為例,國際巨頭與國產企業的競爭同樣激烈,且競爭格局鮮明。國際品牌是德科技、泰克和羅德與施瓦茨等品牌憑借13GHz至110GHz的帶寬覆蓋,壟斷了90%以上的高端市場。其中是德科技的Infiniium UXR系列最高可達110GHz帶寬,250GSa/s采樣率,代表著當前最高水平。
不過,國產儀器也在政策驅動和技術突圍下加速滲透,深圳萬里眼、成都玖錦、思儀科技、普源精電、鼎陽科技、優利德等國產廠商也在高端市場(帶寬>2GHz)占有一席之位,目前,深圳萬里眼也已推出國內最高帶寬示波器TS0804A 示波器,帶寬達80GHz,實現技術突圍。
TS0804A 示波器
近年來,在“國產替代”政策支持與企業研發投入加碼的雙重推動下,國產儀器也在逐步打破壟斷。
政策強力支持:國家設立專項資金,要求高??蒲袡C構采購國產設備比例不低于50%,推動“國產替代”。
手持光譜儀領域,國產設備在政府快檢、企業質控等領域的占比已超過70%。國產設備價格通常低于進口同類產品,年維護成本也較低,且售后服務響應較快。
在中低端市場已憑借性價比和本土化服務優勢占據一席之地,并在向中高端市場滲透。2024年,高端領域國產化率已從2020年的22%提升至38%。
盡管國產儀器進步顯著,但我們仍有技術難題不容忽視,在核心部件方面,國產示波器在高端ADC芯片、專用處理器、前端放大器等關鍵元器件仍依賴進口,這直接限制了整機性能的提升。這一短板,與國產手機早期“芯片依賴”的困境如出一轍,但不同的是,儀器核心部件的研發難度及突破門檻更高。
三、國產儀器能否復制手機突圍路徑?
無論是手機還是儀器,國產產品的競爭均需經歷“三階段”競爭升級:“從低到高、從單一到系統”
性價比突圍:通過成本優勢搶占中低端市場;
國產廠商中,小米便是通過性價比策略成為全球前三手機廠商。
技術單點突破:在細分領域建立優勢,打破國際品牌的技術壟斷。
華為選擇通信技術和影像作為突破點;小米構建智能家具生態;OPPO、vivo 聚焦外觀設計和快充技術。每條路徑都基于自身優勢,避免正面硬剛蘋果的優勢領域。
生態重構:從“賣產品”轉向“賣生態”,以開放生態對抗封閉體系。
蘋果有ios生態,華為有鴻蒙生態,儀器領域也需要構建自己的應用生態。
國產手機經歷了從“便宜好用”到“技術領先”的轉變過程。華為手機價格早已對標蘋果,靠的是影像技術和通信能力的實質性超越。
國產儀器正處于類似轉型的關鍵階段。過去依靠價格優勢(比進口低30%-50%)獲取市場,現在必須轉向價值競爭。
這種轉變需要企業在研發上持續投入。華為研發投入常年保持收入20%以上,小米研發投入五年超千億。儀器企業同樣需要這樣的決心。
相對來說智能手機的產業鏈已經高度成熟和完善。中國擁有從芯片設計、顯示面板、電池到代工制造的完整手機產業鏈,為品牌崛起提供了強大支撐。
而反觀科學儀器產業鏈支撐則薄弱很多。高端質譜儀需要精密機械、真空系統、電子控制、軟件算法等多領域協同,國內缺乏專門針對儀器領域的核心部件供應商。
這種產業鏈差距需要長期培育和專業化分工。目前國內已有一些企業開始專注儀器核心部件研發,但離形成完整產業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國產儀器的差距與突破
當前,國產儀器與國際品牌的差距仍客觀存在。
高端測量儀器技術門檻更高,突破周期更長,儀器屬專業小眾市場,用戶更謹慎,品牌信任建立更難。儀器競爭更聚焦精度、穩定性、可靠性。國產儀器在頂級高端領域仍主要處于追趕階段。
國產儀器不能僅僅停留在“性價比”,品質提升需要實現根本性轉變:
1. 從應用開發向基礎研究轉變
投入更多資源到底層算法、核心部件、材料工藝的基礎研究,而非僅僅關注應用層面的開發。如普源精電自研的“鳳凰座”芯片組,正是這種轉變的積極探索。
2. 從單一產品向解決方案轉變
國際巨頭早已從賣設備轉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國產儀器需要構建“硬件+軟件+服務”的完整生態,如虹科電子提供的從測試設備到系統集成的一站式服務。
3. 從滿足需求到定義標準轉變
真正的高端品牌是標準的制定者。國產儀器企業需要更多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如中電科41所參與多項國際測量標準制定,這是走向高端的必由之路。
五、總結與展望
iPhone 17 的上市,不僅是蘋果技術實力的展示,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科技產業在“消費級”與“工業級”兩大賽道的競爭現狀:
國產手機已完成從 “中華酷聯” 到 “全球競爭” 的蛻變,而國產儀器正經歷從“能用”到 “好用”的關鍵轉型。兩條賽道的競爭軌跡揭示了一個核心規律:產業競爭的本質,已從單一產品的“參數對抗”升級為生態體系的“綜合博弈”。
對于國產儀器而言,復制手機行業的突圍路徑并非易事,但其核心邏輯具有借鑒意義:通過 “差異化競爭” 避開國際巨頭的優勢領域,依托 “政策支持 + 研發投入”突破核心技術,借助“生態構建”提升綜合競爭力。目前,國產儀器已在部分領域(如 80GHz 示波器、手持光譜儀)取得突破。
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國產儀器能涌現出如同華為在手機領域般的領軍者,不僅以性價比取勝,更能以硬核品質和創新技術,在全球高端測量儀器市場贏得尊重和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