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烈初,江蘇常州人,1955 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系,1960年獲前民主德國德累斯頓高等工業大學博士學位?;貒螅瑲v任第一機械工業部機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陽第三機床廠副總工程師、副廠長,第一機械工業部機床局副處長、科技司副司長,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務院機電產品出口辦公室主任,國家機電產品進出口辦公室主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原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特聘顧問,中國機械工業質量管理協會原名譽會長,中國表面工程協會原理事長。
當前,能源領域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電力裝備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諸多前沿技術與創新理念正在廣泛深入的影響著電工行業的未來走向。從材料創新到人工智能賦能,從節能低碳到教育改革,每一個領域的突破都可能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其中,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原理事長沈烈初以其在制造業領域前瞻性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為我國電工行業的發展貢獻了寶貴智慧。
2025年7月15日,中國電工技術學會旗下產業技術期刊《電氣技術》就當前電工行業創新方向與未來發展趨勢專訪了沈烈初副部長。以下為訪談實錄。
材料創新:電工裝備革新的核心動力
材料的創新與變革往往是行業突破的起點。以新型材料石墨烯超級銅為例,導電率比傳統銅提升16%,能夠顯著降低銅線輸電過程中的損耗。而非定向硅鋼片、無輻射電磁材料、無輻射核原子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出現,更是為電工裝備帶來了飛躍性革新的可能。這些材料不僅能推動裝備性能的全方位提升,更與綠色制造、雙碳目標的實現緊密相連,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石。
材料工業的發明發現正在不斷拓展行業邊界。超薄輕如紙的柔性光伏電池打破了傳統光伏設備的形態限制;核電子領域的核反應堆技術、電機設計中對徑向與軸向磁力線的優化利用,都在以低碳、節材、高效利用為目標推動著技術進步。這些創新并非孤立存在,它們共同指向一個核心——通過材料升級和結構優化助力裝備體系技術革命、提升能源效率,而這正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人工智能賦能:落地難題與突破路徑
人工智能是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人工智能的技術迭代和廣泛應用也會導致電力消耗的顯著增長。經過一年多的探索,人工智能在電工行業的落地仍面臨巨大挑戰,至今尚未出現成熟案例。要突破這一困境,需要發動各專業委員會結合自身特點,挖掘適配的應用場景,而建立行業數據庫與企業數據庫是基礎——大企業在這方面具備先天優勢,應發揮引領作用。
人工智能落地的難點在于制造業的復雜性與多樣性,通用的 AI 大模型難以直接解決行業具體問題。因此,發展行業模型、企業微模型成為關鍵。這需要企業與研究機構深度合作,既要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也要具備相應的技術儲備。相較于電動汽車領域在電池、電控、電機等明確方向上的集中突破,電工行業的 AI 應用仍缺乏系統性的總結和典型場景的應用牽引,各專業委員會需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研究,推動建設行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主動探索可行路徑。
裝備與產業升級:發展目標與技術路徑
無論從材料創新出發,還是依靠人工智能賦能,未來產業將始終圍繞著綠色制造與節能低碳作為發展目標。節能電機、永磁電機等革命性創新產品,正是以強電為動力傳輸載體,在提高利用率、減少損耗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除電機外,節能變壓器、節能爐窯等節能技術裝備,也在助力產業提質降耗、降低成本、提升能效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目前,風(風電)光(光伏)水(水電)核(核能)是我國非化石能源的四種主要發電形式。但是,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因其波動性、間歇性和不可預測的特點,高比例接入電網后易帶來安全運行風險,在儲能實現大規模應用前,火電仍需承擔電網調峰的主要責任。此外,核能發電具有穩定、高效、低碳的優勢,能有效滿足大規模、長期性的能源需求,可減少我國對進口化石能源的依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重要的現實意義?,F階段,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使用釷基熔鹽堆技術,具有安全性高、資源分布廣的特點,可以大幅降低爆炸和泄漏的風險,在工業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除了傳統的技術路徑,仿生學的應用為機(機械)電(電子)儀(傳感器)系統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如國防科技大學設計的蚊子大小的微型飛行器,核心技術在于極致微型化與仿生驅動的融合,拓展了裝備的應用場景,這種微機電儀系統是對機電儀一體化的又一次升級躍變。同時,深空、深地、深水、深海等特殊環境對電工裝備提出了更高要求,動力系統的適應性創新將成為重要研究方向。這些創新或許看似微小,卻能為行業注入新的活力,正如我國的815A電子偵察船、超薄型光電設備、小型核動力電池、非定向硅鋼片等技術,都是從點滴突破中積累起行業變革的力量。
教育改革與實踐:行業發展的人才根基
行業的進步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而教育模式的革新則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沈烈初結合自己在德國求學和成長的經歷談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人才在理論上沒有太大差距,但是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卻有顯著差異。德國的工程教育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還要參與大量的實驗和實踐項目,這么做能夠明顯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F階段,這一理念在部分國內高校得以探索和嘗試,如福耀科技大學采用本碩博八年貫通的培養模式,從本科階段開始為學生配備導師,根據興趣、特長設計課程體系和科研路徑,把科研育人和產教融合融入學生的培養體系中;同時,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由企業主導建設實驗室,讓學生提前參與前沿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實踐。這些做法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為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開辟了新路徑。
國內高校在實踐與生產勞動結合方面做了許多探索和努力,但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當前,教育改革需注重個性化培養,將知識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讓高校與研究所的人才既能掌握高層次理論,又能扎根產業實際。中國電工技術學會應發揮在教育領域的紐帶作用,連接高校與企業,推動理論研究與工程應用的轉化,為行業輸送既懂技術又懂實踐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復合型管理人才。
協同創新: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未來,綠色化、智能化、低碳化將是電工行業的主要發展趨勢。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和各專業委員會應主動收集國內外前沿技術信息,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在材料、器件、系統協同創新,人工智能落地賦能,裝備和產業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等方面持續發力,讓電工行業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貢獻更大力量。
總之,電工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只有精準把握技術發展趨勢,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才能實現電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本文由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副秘書長閆卓、《電氣技術》雜志社編輯張鑫根據對沈烈初副部長的訪談整理而成。沈烈初副部長提出,本文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一家之言,請大家指教!